博物馆策展必读!5大破圈攻略和案例!

来源:文博百晓生
2025年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主题为“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”。近日,国际博协发布了本年度主题海报。

此次海报的设计理念为“未来是流动的”,即未来是动态的,充满亟待我们创造和重塑的可能性。因此,国际博协欢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这款海报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,展示本地特色和创想。


图片

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”“未来是流动的”……


当今世界,全球社会、经济、技术和环境的变化速度前所未有。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机构,必须适应这些变化,重新思考其使命和功能。今年的主题,既呼应了全球技术迭代社会流动文化融合等动态挑战,也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提出了多维度的转型要求



未来是流动的






技术迭代:AI、元宇宙等技术正在改写文化传播规则

社会流动:移民潮与文化融合重塑社区形态

代际更替:Z世代与Alpha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

生态危机: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

……

ICOM迪拜2025的申办主题通过聚焦于非物质遗产保护”“青年力量”“新技术应用三个相互关联的子主题,为博物馆专业人士及社会成员提供一个独特的交流探讨平台,以寻找新的方式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。那么,结合中国文博领域的实践趋势,策展人应该怎么做?

图片

解读策展主题

首先,结合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”,需要结合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,比如技术、环境、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博物馆的影响。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角色,可能涉及创新、包容性、可持续性等方面。


一、主题核心:博物馆的适应性重构


  • 动态应对社会变革


主题强调博物馆需突破传统静态保存者的定位,转而成为“动态响应者”。在气候危机、人工智能普及、全球化与本土化博弈加剧的语境下,博物馆需通过创新叙事方式(如沉浸式展览、数字孪生技术)和包容性服务(如社区参与式策展、无障碍交互设计)重新构建与公众的对话模式。


  • 流动性的双重内涵


海报理念“未来是流动的”既指时间维度上的开放性(未来非既定终点,而是可塑的过程),也暗含空间维度的跨界融合例如,设计团队TheLoveTriangle的跨学科布景经验,映射出未来博物馆可能打破物理边界,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、科学与艺术的“流动场域”。

图片

图源/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

二、海报设计的隐喻与行动号召


  • 视觉语言的象征表达


海报采用流体形态、渐变色彩或动态构图,暗示博物馆需如液体般渗透社会肌理既保持文化内核的连贯性,又具备适应不同场景的变形能力。


  • 全球本土化再创作机制


国际博协鼓励各地博物馆基于基础海报进行二次创作,实质是推动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平衡的实践。例如,地方馆可融入地方文化图腾符号,北欧馆可结合极光意象,这种“一核多元”策略既强化全球议题共识,又凸显地方文化韧性。


三、未来路径的挑战与机遇


  • 技术伦理的审慎探索


元宇宙、生成式AI等技术为博物馆带来沉浸体验可能,但也需警惕数字霸权对实体空间的消解。海报设计工具包的开放性或暗示:技术应用应服务于人性化叙事而非沦为炫技工具。


  • 可持续生态的共建


“流动”理念亦可解读为对线性发展观的反思。博物馆未来需嵌入循环经济系统,例如利用可再生材料布展、策划气候变化主题特展,将自身转化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与实践平台

图片

图片

策展人的五个维度调整

博物馆从“保存过去”到“塑造未来的范式转变,通过“流动性”这一哲学隐喻,国际博协号召全球文博机构以主动姿态介入社会进程,在快速变迁中成为文化基因的守护者、变革浪潮的导航者人类共同价值的编织者

博物馆的未来不仅需要视觉创新更依赖对自身使命的持续重构,这也对策展人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一、强化动态叙事能力,构建“流动的策展思维”

  • 从“静态展示”到“参与式叙事
策展需突破传统线性叙事框架,引入动态叙事逻辑。例如,通过“数字孪生+实物展品”的虚实联动(如故宫《石渠宝笈》展的AR书画活化),让观众在交互中自主探索历史脉络。同时,结合“社区共创”模式,邀请非遗传承人、青年艺术家、本地居民参与策展,将展览转化为文化生产现场。

  • 多维时间轴的交织
展览需打破“过去-现在-未来”的割裂感,如上海博物馆“何以中国”系列展览,通过对比三星堆青铜器与现代工业设计,揭示文化基因的连续性。策展人可借鉴“时间胶囊”概念,在展厅内设置“未来留言墙”“AI历史推演”等装置,触发观众对文化传承的主动思考。

二、深化技术伦理意识,平衡“科技赋能与文化本真”

  • 技术应用的场景化设计
VR/AR等技术不应仅用于炫技,而需服务于文化价值的深度阐释。例如,敦煌研究院的“数字藏经洞”项目,通过AI算法复原壁画色彩演变过程,将技术转化为学术可视化工具。策展人需与科技团队共建“技术-内容双主导”模式,确保数字展项的学术严谨性。

  • 警惕“数字霸权”,守护情感共鸣
在元宇宙展览热潮中,策展人需坚守实体博物馆的“在场性”优势。可参考苏州博物馆“唐寅特展”,通过全息投影还原明代文人雅集场景,但保留展厅内的实景园林空间,形成虚实互补的情感触点。

三、激活青年文化基因,打造“Z世代对话场域”

  • 青年策展人培养机制
建立“青年策展实验室”,如广东省博物馆与高校合作的“策展人种子计划”,让90后、00后参与展览选题、视觉设计和传播策划。同时,引入“游戏化思维”,开发展览配套的剧本杀(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考古探秘游戏),将知识获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。

  • 情绪价值与学术深度的融合
针对年轻观众对“情绪消费”的需求,策展可借鉴西安博物院“唐代女子图鉴”展,通过时尚化的视觉语言、社交媒体互动标签(如#唐朝美妆博主#),将历史人物转化为具有现代共鸣的IP形象。

四、重构非物遗产展陈,推动“活态传承生态圈”

  • 从“物”到“人”的视角转换
非物质遗产展览需聚焦传承主体的生命故事。例如,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将南音艺人的口述史与非遗表演结合,构建“人-技艺-空间”三位一体的展演体系。策展人可引入“动态档案”概念,在展厅内设置实时直播非遗工坊,展现技艺的当代实践场景。

  • 社区参与式保护网络
借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“社区非遗地图”项目,通过展览联动周边学校、商户,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设计课程,形成“展览-教育-产业”闭环。

五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,构建“绿色策展方法论”

  • 低碳展陈技术革新
推广可拆卸模块化展柜(如故宫“敦行故远”展使用的竹纤维复合材料)、太阳能照明系统,并将环保数据可视化(如标注展具的碳足迹)。同时,探索“零废弃布展”模式,如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将撤展物料转化为教育工具包。

  • 生态议题的叙事介入
以展览回应气候变化,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“江河奔腾”展,通过黄河流域文物与卫星遥感数据对比,揭示生态变迁与文化兴衰的关联。策展人可联合科研机构,将考古发现中的古代生态智慧转化为当代解决方案提案。


图片

给策展人的2025五个方向

  • 方向一:动态叙事

以“时空折叠”重构展览语言,让展览“会呼吸”

行动公式:

数字孪生+社区共创=文化生产现场


实践路径:

(1)技术赋能的叙事革命:

借鉴故宫《石渠宝笈》的AR活化案例,将文物数字化后嵌入“时间魔方”场景,如AI推演文物未来形态(如敦煌壁画变色过程的动态模拟),让观众通过扫码触发历史事件的全息演绎。


(2)社区参与的共创机制:

参考成都金沙遗址“考古盲盒”模式,联合地方社群开发“城市记忆盲盒”,邀请市民提交家庭老照片、口述史,通过AI生成虚拟展品,形成“人人都是策展人”的参与式叙事。


学术支撑:

新时代策展需打破“静态展示”逻辑,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出的“无界场域”理念,通过物联网与融媒体技术将展览延伸至社区、网络等多元空间。


  • 方向二:技术赋能


技术不当“花瓶”——要学术硬核,不要数字霸权,在数字浪潮中锚定人文内核


行动公式:
元宇宙+在场性=情感触点

实践路径:
(1)学术可视化工具开发:
学习敦煌研究院用AI复原壁画色彩的技术逻辑,将文物修复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“学术图谱”,例如青铜器铸造工艺的3D拆解模型,让观众通过VR手柄体验失蜡法流程。
(2)实体空间的不可替代性:
延续苏州博物馆“实景园林+全息投影”策略,在展厅保留至少30%的物理互动区(如可触摸的陶片标本、传统工具操作台),避免技术滥用导致的情感疏离。

学术支撑:
需警惕凯文·凯利预言的“数据霸权”陷阱,策展人应如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所言,以“人文精神”驾驭技术,确保数字展项服务于文化价值深挖。

  • 方向三:青年共创

Z世代变成“策展合伙人”,用游戏化思维激活文化基因!

行动公式:
情绪价值+游戏化=年轻力发动机

实践路径:

(1)Z世代策展实验室:
参考广东省博物馆“二次元文物IP”项目,联合高校设立“青年策展盲盒计划”,由00后主导设计展览动线(如用剧本杀线索串联文物,设置密室逃脱式观展任务)。

(2)社交媒体情绪共振:
借鉴西安博物院“唐代美妆博主”营销,开发文物表情包、弹幕互动墙,并设置“文物仿妆挑战赛”等线上活动,将展览转化为社交货币。

学术支撑:
“青年策展人需聚焦时代命题”,要求策展人通过跨界协作(如与电竞、潮玩品牌联名)构建年轻态文化表达体系。


  • 方向四:非遗活态

非遗不是“橱窗标本”,要构建“生产-传播-消费”闭环生态!

行动公式:

传承人直播+社区地图=文化造血系统


实践路径:

(1)非遗直播工坊:

在展厅内设置“非遗直播间”,如泉州海交馆南音展演模式,观众打赏收入直接注入传承基金,并开通非遗技艺在线教学(如苏绣直播课附带材料包销售)。


(2)社区文化地图:

参照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案例,将非遗体验点植入社区商超、快递驿站,扫码即可预约博物馆特展,形成“15分钟非遗生活圈”。


学术支撑:

需响应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》号召,如中央美术学院提出的“大设计”视野,通过公共艺术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。


  • 方向五:绿色策展

用环保讲好中国故事,以可持续叙事重塑文化话语权!


行动公式:

零废弃+可循环=生态宣言


实践路径:

(1)低碳展陈技:

推广故宫竹纤维展柜、苏州吴文化博物馆“零废弃工坊”模式,将撤展废料转化为文创原料(如展板废纸再造为古籍修复用纸,附赠碳足迹追溯二维码)。


(2)生态议题介入:

借鉴国博“江河奔腾”展的数据叙事法,联合科研机构发布《文物中的古代生态智慧白皮书》,用汉代水渠模型对比现代治沙方案,打造“中国方案”输出平台。。


学术支撑:

策展人需“站在广阔的社会坐标中”,将环保实践升维为文化外交载体,呼应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。


结 语



在变革中寻找博物馆的"不变",博物馆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应对变化,而在于驾驭变化的能力。

未来的博物馆不需要完美标本,而要敢于试错的实验室!
这五个维度不是选择题,而是2025策展人的生存必答题
无论是青年参与、技术融合还是遗产活化,我们的目标是携手合作,保护、分享并深入探究我们的文化特性,强化博物馆作为重要社会支柱以及发展催化剂的作用。
分享到:
地 址:北京市朝阳区望京SOHO T1办公楼1201 联系方式:0311-89920818 邮 箱:huayibozhan@126.com
website qrcode

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